七月初七七夕逢“庚日”,最旺自己的4件事,别忘了告诉家人
今年这个七夕与往昔大不相同——不仅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佳期,更逢干支历中的“庚日”。在传统文化当中,庚日是极其特殊的,干支纪日中,“庚”为天干第七位,属阳金,象征刚健、革新与收获。《周易·说卦传》有云:“兑为泽,为少女,为庚。”庚日自古被视为变革之日,宜除旧布新。
今年七月初七恰逢庚午日,形成“双七遇庚”的特殊格局,这种巧合在干支历中需60年方能一遇,更显珍贵。清代《协纪辨方书》特别记载:“庚日得七巧,智金相生,宜乞巧,宜祈福。”古人认为庚日的刚金属性与乞巧的灵慧之气相合,最能助人开智增慧。所以这个日子,我们要更加的重视起来。以下这4件“最旺自己”的事,不妨和家人一起做,为生活添一份顺遂与美好。关注公众号:乾易国学。
1、晒衣晒书,沾文运福气
七夕晒衣晒书的习俗,源于古人对星宿的崇拜,尤其与“魁星”密切相关。古人将天上星宿划分为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魁星”,被视为“文运之神”。后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中状元被称为“大魁天下士”,古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因此泛生出了晒衣晒书的习俗。更有趣的是,古代有些文人还会借晒书之时炫耀学识,以此表达对魁星(文运之神)的尊重。
从现实角度看,农历七月正值夏秋之交,此前漫长的雨季让空气湿度居高不下,衣物、书籍容易受潮发霉、滋生虫蛀。而七夕前后天气渐干,阳光充足却不毒辣,此时将衣物、书籍晾晒在阳光下,既能借助紫外线杀灭书蠹等害虫,有效去除潮气,保护物品不受损;在古人眼中,这一行为还能“祛晦气、纳福气”,让生活多一份洁净与顺遂。
2、进行乞巧活动
七夕又名“乞巧节”,“乞巧”是节日最具标志性的习俗,直白来说,就是“祈求智巧与手艺”。《西京杂记》中明确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汉代宫女会在七夕这天,用五色丝线穿连七孔针,谁穿得又快又准,便被认为“得巧”;后来这一习俗传入民间,成为女子们比拼女红、祈求手巧的固定仪式。
除了穿针,“验巧”也是乞巧的重要环节:南北朝时,女子们会在七夕夜捉一只蜘蛛放入小盒,次日观察蛛网疏密 —— 网密则“巧多”,网稀则“巧少”;到了明清时期,又流行“投针验巧”:将针轻放入水中,若水底针影散如花、动如云,便是“得巧”,若粗如锥、细如线,则为“拙征”。
看似简单的乞巧习俗,实则藏着古代女子的生存智慧:农耕时代,女子的手艺与自立能力息息相关,乞巧既是求“手艺”,也是求“立足之本”。如今,一些地方仍保留着穿针引线、做巧果、拜织女的传统,这份“巧”的精神也在传承中被赋予新的意义 ——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自立、自强的底气,永远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巧”。
3、打七夕水
在一些地方,七夕当天还有“打七夕水”的传统。所谓七夕水,又称“七月七水”“重七水”,特指农历七月初六夜间至初七清晨,从溪流、池塘中汲取的水,或是清晨收集的晨露。古人认为,七夕是“天地相通”的特殊日子,这一天的水堪称“仙露”,被赋予祛病驱邪的美好寓意。古人会用七夕水沐浴、酿酒、煎药等,让七夕水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成为了古人对抗疾病的一种“心理安慰”。
该怎么打七夕水呢?有两个小细节可以留意:一是取水时间,建议在七月初七清晨太阳未出山前,此时气温低,微生物活性弱,水质更清冽;二是储存方式,最好用陶瓮、瓦罐盛水,密封后避光存放,这样能减少藻类繁殖和有机质分解,延长水质保存时间。这一习俗能流传千年,不仅源于神话传说,更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 —— 清晨的水本就更洁净,“存水防病”的习惯,正是他们对卫生与储备的朴素认知。
4、拜一拜织女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古称“乞巧节”“七姐诞”,是专属于女性的节日。这一天,古人会焚香设案,向织女星虔诚跪拜,这一习俗被称为“拜织女”。起初,拜织女的习俗之是为了向织女“乞巧”,可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完善,关注公众号:乾易国学。拜织女的内涵逐渐扩展至婚姻祈福。
所谓“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在古人看来,向织女默祷可获美满姻缘,未婚少女会祈求“长得漂亮,嫁个如意郎”,已婚妇女则会祈求“夫妻恩爱,早生贵子”。这种祈愿,将个人情感与家庭幸福紧密相连,使拜织女的习俗成为了人们情感寄托的重要仪式。如今,七夕节被称为“中国情人节”,拜织女的传统依然在民间延续,七夕节当天,不妨面相织女星默默许个愿,以此讨一份好彩头。
七月初七七夕节是祈福纳吉的好日子,以上最旺自己的4件事,别忘了告诉家人!
声明:本文纯属公益分享,不做商用,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微信客服:v18189700136
咨询热线:0898-66190660
面相学中,鼻子被视为“财帛宫”,掌管着一个人的财运如何。通过观察鼻子的形态、细节特征,可以大概了解一个人的财运是衰是旺,那么如何从面相上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财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