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躲端午?端午节为什么要躲起来?
很多人对于端午节的第一印象是吃粽子,划龙舟,但是对于端午节的真正由来其实似懂非懂。
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很多人以为端午节只是单纯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实不然,端午节历史其实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悠久。
早在夏商时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百越部落,便因对龙图腾的崇拜,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活动。这一习俗早于屈原投江的故事数百年,奠定了端午节作为上古民俗节日的雏形。直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抱石自沉汨罗江,统治者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将吃粽子、祭屈原与端午习俗相结合,才赋予了这个节日新的文化象征意义。正如晋代周处《风土记》所载:“仲夏端午,烹乌角黍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这些流承千年的端午节习俗,其实和屈原都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这一天传统活动非常多,除了吃粽子、赛龙舟、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悬挂菖蒲、艾草等活动之外。还有很多我们比较少见的活动,例如打午时水、挂钟馗像、迎鬼船、游百病、佩香囊、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吃五毒饼等等。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就是“躲端午”!什么是“躲端午”,为什么要端午节要躲起来?
躲端午,顾名思义就是端午节要躲起来。在古代,古人认为正月和五月出生的人,是不吉利。正月为一岁之首,五月则因阳气极盛被视为 “毒月”,五月初五更被称作“恶日”。这种观念源于古人对自然节律的朴素认知——五月盛夏,烈日炎炎,蚊虫滋生,疫病易起,被视为 “阴阳争,死生分”的危险时段。《论衡》中“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的记载,便反映了古人对这两个月份出生子女与父母“气场相冲”的担忧,由此衍生出“躲端午”的习俗。
相传战国四公子的孟尝君,出生时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当时差点被扔掉,最终躲到了舅舅家才逃过此劫。
躲端午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个月的太阳太毒了,人们需要躲在阴凉的地方,以防晒伤。特别是体质比较虚弱的人,如老人小孩等等。在北方躲端午还有一种人也需要“躲”,那就是女人。在古代北方每当端午节前后,出嫁的女儿就会被娘家召回共度端午。一方面是团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躲端午,有避灾祈福的寓意。
在《嘉靖隆庆志》中就有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另外在地方草志《滦州志》中亦有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农历五月是“毒月”,回到娘家可以躲避一些不吉利的事情,有避凶趋吉的意思。不过现在人不怎么信这一套,躲端午也越来越少有提及了。
那么,你听说过“躲端午”一说吗?在你们当地还有没有“躲端午”的传统习俗,你还知道哪些不为人知的端午传统习俗,欢迎留言分享。
声明:本文纯属公益分享,不做商用,部分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微信客服:v18189700136
咨询热线:0898-6619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