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计忠论弘易(七)

    弘扬易学过程中的“骗”与“被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湖北举办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期近百人的周易预测面授培训班。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开始了中国有史以来学院式的、群体性的、专业型的、公开化的易学应用教育,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轰动的。随后第二届、第三届,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学员一次比一次多。星火燎原,此后全国各地众多易学人士也相继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把中华大地上出现学易热潮推向了高潮。

    当时在各种面授培训班上执教鞭的人,大都是在1990年前后开始学易的,而且大部分是自学成才的,有些人在手提教鞭之时才是初次练剑。真正祖传的或经名师传教过的传人少之又少。当时可称作大师一级的人物,是很少亲自披卦上阵的,在培训班上只不过是和学员见见面而已。

    当时的培训班不论规模如何,都没有系统的教,甚至没有教案,讲授内容相当随意,层次也非常初级。讲周易预测,也不过是讲一些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生旺墓绝、八卦象数、起卦方法、六亲取用、六爻动变、吉凶应期等等。简单地分析几个卦例,就是一次培训班的高潮,也就意味着培训班的结束。讲四柱预测,也不过就是讲一些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刑冲合害、旺衰休囚、地支循藏、排命局、起大运、析旺衰、取用神、岁运吉凶、神煞主事等等,再分析几个命局,解释几件命主吉凶大事的原因,也就是这次培训班的高潮和煞尾了。

    当时的学员要求也不高,胃口也不大。虽然千里迢迢而来,但只要能够见上大师一面,听到各方神圣的奇谈高论,能与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相识交流,确认自己的自学是对路的,能够学会起卦装卦、排出命局大运,也就觉得不虚此行了

    在那个历史时期参加过各种易学培训班的学员不下万人之众。这在一个周易文化已被禁锢了四十多年的国度里,在一个曾经谈易如谈虎、声色皆慌乱的社会中,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不论当时的教学水平如何,这些培训班开办者和执教者都是值得今人回忆和纪念的,是今天易学大好局面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到了世纪之交的2000年,易学天地的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年的大师大都金盆洗手、关闭山门或退居二线了;那时的执教者大都已成长为大师或专家,开创了自己独立的易学事业;当年学员中一些聪慧灵秀或得天独厚者,也因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或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或在某些方面标新立异,也成长为大师,纷纷创立了自己的独立事业。于是乎,各种易学新著百花齐放,令人应接不暇;各种易学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林立;各类型的培训班更是遍地开花,各有千秋;各种易学小报传单,也随之纷纷扬扬,漫天飘撒,内容大多是宣传新书和办班通知。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历史景观中,最能吸引世人眼球的,就是此起彼伏、接二连三、各种类型的面授培训班

    这是一种天象的变化。尽管这些大师的水平良莠不齐所传授的内容也华而不实,但都在不同的角度、层面和意义上发挥了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掩抑了封建迷信一词的杀气,抚平了周易文化的历史创伤,为葬、医、命、相、卜中华五术正了名份,确立了周易的历史地位。这是中华易学最为鼎盛繁华的历史时期,但也是一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还不够理智和成熟的时期。

    这个时期开办的各种类型的易学面授培训班,在课堂上手执教鞭的人,大都是新成长起来的一代易人,他们都是各自公司的总经理,或为一些新兴流派的掌门人,或投在老一代大师的麾下、在一代大师退居二线后充任讲师。这些人也都头顶大师的桂冠,他们的培训宣传对渴求预测技能的广大学员来讲,都具有相当的诱惑力,引得广大学员在星罗棋布的培训班之间穿梭,恨不能一口气学遍天下绝技。

    但是,由于这些大师们自身学识尚丰满,所提出的一些新的立论也尚未经过历史的磨练,一些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一些操作方法以偏概全,在课堂讲学中就难躲躲闪闪,难以尽言。他们所举的案例称铁口直断,但学员们依法应用时,却屡屡不验。即使学得一招一式,难能举一反三弄得大多数学员都是乘兴而来,失望而返。到此处求学不尽人意,到彼处求学也是枉然,全国转了一大圈,学费花了近万元,不但没成为神仙,易技反倒不如从前。于是乎,神州大地骂声一片:×××是大骗子××那一套纯属扯谈什么弘传周易,全都是在骗钱……这种骂声一直持续到今天。

    此时的学员,也不再似从前那么简单。坐在每个培训班上的学员中,有许多熟面孔,都是九十年代的老学员,直到世纪末也没登堂入室,还在苦苦求索,努力地登攀。有的是在追求更高目标:一定要达到铁口神算。他们所见的世面越来越大,他们的胃口也越来越高,从不反省自己的攻研方法是否对路,也不觉察自己的命理与周易术数究竟有多大的缘,直到把腰包掏得空空如也,家中几无隔夜之粮,才觉得花了太多的冤枉钱于是乎把曾经崇拜过的师长全都历数一遍,全都一言蔽之以。新学员在时代的渲染中老学员的带动下,起点更高,胃口更大。基础还没砌上几块基石,就想要立起一座高楼大厦;不讲究循序渐进,更不重视知识的系统化;没等掌握一门技法,就要去师承百家;一味地追求奇术绝招,不惜走遍天下。到头来山南海北转了一大圈,还是算不了命、断不准卦。于是便忿忿不平,然开骂,以致把当今易林骂得天下乌鸦一般黑洪洞县里没好人

    其实,这些学子们真的是很辛苦,不论是新学员还是老学员,他们为了学易,所付出的财力和精力真的是很多很多,与他们所学到的真知相比较,性价差太大时就会转化为牢骚和怨恨。特别是一些老学员,学易几年下来,不但不能独立操业,还耽误了其他事情。不但没能改变命运,反倒陷入一种无奈的困境。积怨太深,伤心太过,又怎的一个骂字了得。

    当然,这些骗子骗钱之类的骂,并没骂出学员心中的委屈,也没有骂掉一些大师的名头,但是,却骂坏了自古至今最好的弘传易学的大好形势,给来之不易的、可以在社会上公开进行群众教学的、最有力的弘传易学的形式——面授培训班,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当然不能全怪这些把当今易学天地骂成一塌糊涂的学员,那些沽名钓誉想要通过办班捞取资本却又不想更多付出的讲师们,也是负有一定历史责任的。

    到了2005年,这种负面影响已经得到充分体现。中华大地上虽然还可闻听到有那么几家易学公司在定期开办面授班,但已没有了先前那种繁花似锦的盛况了,更见不到近百学员挤在一个教室里的热烈场面了。是大师们不想再讲课了吗?非也是想学易的人少了吗?非也是学员的腰包被掏空了吗?似是而非也。追根究底,是上述负面影响的延续:一些矢志弘传易学的大师们还在苦苦追求着施教育才、光大易学的目标,但肯于上门求学者却稀稀寥寥;众多的后学还在渴求名师的指点,许多的初中级人才也在急盼充实和提高,他们都在关注大师们的动向,却不敢再轻易打开腰包。如不尽快地打破这种疑云密布的僵冷局面,弘传周易的大业必然走上恶性循环,前辈们开创的培训班这种全社会的传承方式就将毁于一旦。

    如何打破目前这种僵冷的局面?教学双方都要做出努力:互相理解,互相坦诚,互相支持,互相信任,在弘扬周易文化这一基点上达成一致,弃前嫌,消除怨恨,以师者为尊,以学者为友,少一点虚荣,多一点奉献,付出一点实际,弥补一些缺憾,如此往日的繁华盛景,就会重现人间。

    作为学员来讲,要充理解执教前辈师长们的难言之隐,周易术数并非是神术,再高明的师长也非神仙,他们的易知也不都那么完善,他们的知识也会有断层,他们也都在成长,他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能够有资格有勇气拿起教鞭,或许也是历尽沧桑,饱尝疾苦而求得的,他们为此所付出的财力和精力可能更大更多。他们今天能把自己的所学所悟拿出来公开讲学,不论其拿出多少,也不论其无私还是有偿,都是一种奉献。适当收取学费,教授知识的劳动所得,亦是理所应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学得一点知识和技能,总得有所付出。后学者千万不要因为上了几次,受了几次,就牢骚满腹,裹足不前,特别是那些老学员,更不可因噎废食,功亏一篑。

    《周易》太博大,太精深,越是看似简单的道法,其内涵就越深广。有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要想识得庐山真面目,身在山外更不行,不仅要身在此山中,还要走遍所有的山中路,爬遍所有的山上坡,你才能对庐山的全貌了如指掌。当你一旦掌握一门周易术数的真谛之后,你就会发现:你所吃的每一点苦,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无论付出多少,都会得到回报。

    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就更应该理解学员们的苦衷,因为我们曾经吃过这样的苦,受过这样的,上过这样的所以我们不能迁怒于后人,更不能以前辈之,顺治后学者之,反而要以己度人,要尽力遏制那些传承中的自古而然的陋习,使之不再谬种流传。

    上大学是读书,从事周易研究和应用也是在读书,同样可以用书中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来励人发奋,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弘扬周易也并不是要求为人师者必须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甚至看家本领都献出来。有些真知的继承和悟得确实是来之不易的,甚至是历尽千辛万苦的。而且知识是有产权的,即使在弘扬周易文化大业的历史名义之下,也是允许产权人有所保留的。即使是无私奉献,也允许有个程度不同的差异,还有自愿和不情愿的选择。而用知识来换取财富,却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当你要把知识当做商品进行交换的时候,你就必须要遵守市场的交换法则了。

    你可以把自己认为的祖传秘笈独门绝技带进坟墓,但不可以用其招摇过市,卖弄玄虚,漫天要价,沽名钓誉。你要想通过举办培训班来换取财富,就要遵守公平交易等价交换的原则,你打什么样的招牌就要卖什么样的货,不可以做虚假广告,更不可以短斤少两,即使不能做到物超所值,也要保证物有所值。在讲堂上你可以对你的保留项目或避而不谈,或言之不尽,但不可以言之无物。

    周易传承到现代,也必然要身不由己地走进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染上市场经济的色彩——知识可以卖钱,用钱才能买到知识,但也必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买知识者要理智选择,不可被花色所迷;卖知识者不可不讲究诚信,搞商业欺诈;若教学双方还缺少相互了解,还可引进包教保学合同这一制约机制。教学双方若能达成这种共识,则周易面授培训班这种传承形式就可以峰回路转,不但染不上铜臭,还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充分发挥弘扬周易文化的历史作用,逐渐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使周易文化更加兴旺发达,生生不息,千秋万代,永照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