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明珠:乔家大院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07-25 浏览量:2413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乔家堡村正中。这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从高空俯视院落布局,很似一个象征大吉大利的双“喜”字。整个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上边有掩身女儿墙和了望探口,既安全牢固,又显得威严气派。其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确实是一座无比伦比的艺术宝库,被专家学者恰如其分地赞美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难怪有人参观后感慨地说:“皇家有故宫,民宅有乔家。”

        进入乔家院大门是一条长80米笔直的石铺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坡。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上有走道相通,用于巡更护院。纵观全院,从外面看,威严高大,整齐端庄;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显示了我国北方封建大家庭的居住格调。整个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个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即使是房顶上的140余个烟囱也都各有特色。全院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堆金砌粉,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确实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后有两次扩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扩建约在清同治年间,由乔致庸主持;第二次扩建约在光绪中、晚期,由乔景仪、乔最俨经手;最后一次增修是在民国十年后,由乔映霞、乔映奎分别完成。从始建到最后建成现在的格局,中间经过近两个世纪。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后来的扩建和增修都能按原先的构思进行,使整个大院风格一致,浑然一体。

        乔家大院依照传统的叫法,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叫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三个大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六个大院的称谓,表现了乔家大院中各个院落的建筑顺序。

        清乾隆年间,现乔家大院坐落的地方,一部分正好是乔家堡村的大街与小巷交叉的十字口。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避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传说偏院外原来有个五道祠,祠前有两株槐树,长的离奇古怪,人们称为“神树”。乔家取得这块地皮的使用权后,原打算移庙不移树。后来乔全美在夜间做了一梦,梦见金甲神告他说:“树移活,祠移富,若要两相宜,祠树一齐移。往东四五步,便是树活处。如果移祠不移树,树死人不富……。”没有多久,此树便奄奄一息。乔全美恐怕得罪了神灵,便照梦中指示的地方,把树移了过去,树真的复活了,而且枝叶繁茂如初。这好象是“真神显灵”,真有其神,于是又在侧院前修了个五道祠,直至今天依然存在。同时主院与侧院间有一大型砖雕土地祠,雕有石山及口街灵芝的鹿等。土地祠额有四个砖雕狮子和一柄如意,隐喻“四时如意”。祠壁上还有梧桐和松树,六对鹿双双合在一起,喻意“六合通顺”。

        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门楼的卡口是南极星骑鹿和百子图木雕。上有阳台走廊。上得走廊,前沿有砖雕扶栏,正中为葡萄百子图,往东是奎龙和喜鹊儿登海;西面为鹭丝戏莲花和麻雀戏菊花,最上面为木雕,刻有奎龙博古图。站在阳台上可观全院。由于两楼院隔小巷并列,且南北楼翘起,故叫做“双元宝”式。
    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

        光绪中晚期,地方治安不稳,乔家的景仪、景俨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费了不少周折,花了很多银两,买下了当时街巷的占用权。乔家取得占用权后,把巷口堵了,小巷建成西北院和西南院的侧院;东面堵了街口,修建了大门;西面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成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间有栅栏通过,并以拱形大门顶为过桥,把南北院互相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建筑群。

        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但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也很好,显然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增添了异国风情。

        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分家后,乔健打算建内花园,从太谷县一个破落大户家买回了全套假山。正待兴建时,“七七事态”爆发,日军侵华,工程停止。日军侵占时期,全家外逃,剩下空院一处,只留部分家人看护。延续至今,乔家大院成了北方民居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乔家大院大门座西向东,为拱形门洞,上有高大的顶楼,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受慈禧太后面喻而赠送的匾额,上书“福种琅环”四个大字。黑漆大门扇上装有一对椒图曾街大铜环,并镶嵌着铜底板对联一幅:“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透露着乔在中堂主人的希望和追求,也许正是遵循这样的治家之道,乔在中堂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达到了后来人丁兴旺、家资万贯的辉煌。

        大门顶端正中嵌青石一块,上书“古风”。雄健的笔力同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承接古代质朴生活作风的本意,相得益彰,耐人寻味。大门对面的掩壁上,刻有砖雕“百寿图”,一字一个样,字字有风采。掩壁两旁是清朝大臣左宗棠题赠的一幅意味深长的篆体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楹额是“履和”。这同作为巨商大贾的乔家所秉承的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是很相宜的。进入大门,走完那长长的甬道,西尽头处是雕龙画栋的乔氏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祠堂装点得十分讲究,三级台阶,庙宇结构,以狮子头柱,汉白玉石雕,寿字扶栏,通天棂门木雕夹扇。出檐以四条柱子承顶,两明两暗。柱头有玉树交荣、兰馨桂馥、藤箩绕松的镂空木雕,装饰精彩,富丽堂皇。额头有匾,上书“仁周义溥”四字,李鸿章所题。祠堂里原陈列着木刻精雕的三层祖先牌位。

        甬道把六个大院分为南北两排,北面三个大院均为开间暗棂柱走廓出檐大门,便于车、轿出入。大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一、二院为三进五连环套院,是祁县一带典型的里五外三穿心楼院,里外有穿心过厅相连。里院北面为主房,二层楼,和外院门道楼相对应,宏伟壮观。从进正院门到上面正房,需连登三次台阶,它不但寓示着“连升三级”和“科步青云”的吉祥之意,也是建筑层次结构的科学安排。

        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南院每个主院的房顶上盖有更楼,并配置修建有相应的更道,把整个大院连了起来。

        乔家大院闻名于世,不仅因为它有作为建筑群的宏伟壮观的房屋,更主要的是因它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上都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艺。南北六个大院院内,砖雕、木刻、彩绘到处可见。从门的结构看,有硬山单檐砖砌门楼,半山檐门,石雕侧跨门,一斗三升十一踩双翘仪门等。窗子的格式有仿明枝棂丹窗、通天夹扇菱花窗、栅条窗、雕花窗、双启型和悬启型及大格窗等,各式各样,变化无穷。再从房顶上看,有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卷棚顶、平房顶等,这样形成平等的、低的、高的、凸的、无脊的、有脊的、上翘的,垂弧的……,每地每处都是别有洞天,细细看来,切实让人赏心悦目,品味无穷。

        总之,乔家大院既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民俗的殿堂。步入其间,既会得到美的享受,又会使人增长许多知识。
    以下介绍一下乔家的人物:

        乔致庸,字仲登、号晓池,是乔全美之子,乔贵发之孙,乔家第四代人。人称“亮财主”,生于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卒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7年),是乔门中最长寿的人。他娶过六个妻子,分别是马氏、高氏、杨氏、周氏、杨氏、杨氏,都诰赠夫人。据说他最后一个妻子可作他的孙女,两人的年龄相差三十几岁。这样看来,不知底细的人会认为这位老翁好色,老了还讨妙龄为妻。

        致庸生有六子,十一个孙子。在他执掌家务时,可称得上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了。在他手上,“在中堂”的事业突飞猛进,有了很大的发展。如起先是“复字号”称雄于包头地面,接着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活跃于全国各大商埠及水陆码头。当时“在中堂”的财势已挤身于全省富户前列,家资千万,商业遍布全国。他为了光大门庭,又大兴土木,于同治初年开始,先在老院西仙隔小巷购买了不少房基地皮,又修了一座里五外三的楼院。而且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通天棂门,有阳台走廊。登上阳台,可观全院。阳台前沿,设有扶栏,扶栏上刻有砖雕,砖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明楼竣工后,又在两楼院隔街相望处,陆续兴建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为后来连成一体奠定了基础。在他手里建筑的房屋占到现在整个房院的三分之二。

        乔致庸的确人如其名。他待人随和,处中世庸。由于他善于计谋,在他执掌家业时,资产越滩越多,是“在中堂”殷实家财真正的奠基人。

        乔致庸的一生颇有善行,经常救济贫民百姓。特别是在清光绪三年,天遭大旱,亦地千里,寸草不生。民谣有:“光绪三年,人死一半”的说法。当时乔致庸曾开仓赈济。对此,光绪八年版《祁县志》有记述,并给予褒奖。

        在理家上,他经常告诫儿孙:经商处事要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该得一分得一分,不挣昧心钱。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摆在首位。又诚“骄、贪、懒”三个字。他治家有方,以《朱子治家格言》为准则,把它当作儿孙启蒙的必读课,同时写在屏门上,作为每日的行动规范。儿孙如若有过,则令跪地背诵,到有针对性处,令读多次。如犯抛米撒面之错,便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令物力维艰”反复诵读,直到认错为止。然后再作一番训教,最后犯者谢赦,慢慢退出。

        乔致庸还把他亲拟的对联着人写好刻就,挂在内宅门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须求己。惜农惜食非惜财,缘惜福”。以此告诫儿孙,注重节俭,不要贪图安逸,坐享祖业。

        俗话说,人老惜子,乔致庸老年时,对他的六子宠爱至极,偏袒极甚,因而在他的幼子去世后,恸哭不起,染病卧床,二年后离开人间。

        乔景俨,字望之,是乔致庸的三儿子。生于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卒于民国元年(1921年),在乔致庸晚年当家。开始执掌家务,约在光绪二十年前后。其人深得其父处世之道的熏陶,有长者风度,办事谨小慎微,以之主持家业绰然有余;让其经商理事,胆识显然不足。因而一生未涉外埠,而家务则赖其经管。他一生无大作为,只是为人善良,多行公益,为乔家堡村捐资并主持挖了一条伏溪河水和渠,可浇灌田土千余亩。在这以前,每年夏天天旱无雨,眼看庄稼就要枯死。纵然有时可用河水灌溉,但往往你抢我夺,无章无序,浇不成地。为此农民之间互相械斗,常有人命案发生。一年,炮守堡村和乔家堡村农民,因浇地发生斗殴,双方用铁锹劈出人命。县官坐着轿子去办案,被农民搬起石头砸了轿顶。在此情况下,乔景俨捐资挖渠灌田,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解除了农民的一大危难。渠本翘集资开办祁县中学堂及孟步云在太原开办私立光华女子学校时,乔景俨也曾捐资相助。他本人还懂医术,经常为人免费诊治,施舍药物,因而很受乡人敬重。

        景俨执掌家政时也捐了个三品官赏戴花翎,以后又晋升为二品,为道员分省后补。他一生居恒俭朴,也严格禁止家里人有声色犬马之好。家中从来不设堂会,妇女不准轻易外出看戏,特别反对秧歌社火。他一生虽然善举颇多,可到晚年对他的侄子映霞崇拜维新的激进言行十分不满,叔侄之间表面和好,内心不合,这种情况直到景俨临终也未得到解决。

        景俨原配赵氏,是太谷县同知职赵淑公的女儿,比景俨大一岁,是个颇知勤俭的妇女,生有四子二女,于光绪二十九年去世。同年景俨继娶了本县梁村岁贡生候补教谕赵怀丁公的女儿,比景俨小二十三岁,三年后生一子。当景俨病重时,妻子在神前许愿,若得丈夫病好,一定唱大戏、备三牲酬谢。景俨的病稍好转,梁氏便急于还愿,不料映霞以“荒诞迷信,既违祖训,又伤风化”为由,不予支付开销,景俨终至不起。

        从建筑方面,光绪中期,地方治安不平静,“在中堂”为了保护自身的安危,乔景仪、乔景俨决计修建全封闭的城堡式大院。为此,曾费了很多周折,花了许多银两,买了街巷的占用权。他们买下占用权后,把巷堵了,小巷建成西北和西南院的侧院。街口堵了,东面修建了大门,西面起建了祠堂,北面两楼院外又扩建为两个外跨院,新建两个芜廊大门。跨院之间有廊相通,并通过大门顶的“过桥”,使南北院相连,形成了城堡式的建筑群。
     
    猜你喜欢
  • 李计忠解2022年5月27日运势

    发布时间:2022-05-26 浏览量:1217

    2022年5月27日;农历四月廿七;岁次:壬寅虎年 乙巳月 庚辰日。本日宜忌:宜:搬家 装修 开业 结婚 入宅 领证 开工 动土 安床 出行 订婚 安葬 交易 开张 旅游 求嗣 破土 修造 祈福 祭祀 拆卸 订盟 开市 出火 开光 嫁娶 纳采 移徙 立券 认养 谢土 栽种 挂匾 入殓 进人口。忌:纳畜 伐木 掘井 合寿木。

  • 【每日一运】李计忠解2020年1月4日运势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01-10 浏览量:2166
  • 【每日一运】李计忠解2021年10月28日运势

    发布时间:2021-10-26 浏览量:1056

    《2021年十二生肖每日一运》是李计忠老师呈献给读者一个每日运势的全貌。除了传统的运程推测外。它最大的亮点在于与时俱进,与时代潮流相结合。科学归纳、全面整理的“生肖百科全书”。每天看看您的爱情运、事业运、财运等,知晓宜忌,聆听老师的指导推荐。并积极行动,您才能在学习、工作、婚姻、社交、生活等方面趋吉避凶,成功规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