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10-16 浏览量:1399

    李计忠大师品易经,话文明(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社会和谐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

    《易》中说:“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为贵。”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家和万事兴,万人心齐,泰山能移

    钱学森说:“人和的核心是与人为善,人和不仅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也是人本身作为高级动物,通过与他人的和睦相处,人的高级需要得到了满足,那么人与人之间便会处于高度和谐状态,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处于最佳状态,往往会事半功倍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李桂林,1966年出生,悬崖小学支教教师。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桂林1990年从四川省凉山州汉源县乌斯河镇石膏矿厂会计工作岗位,调到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小学任教。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村民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就是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为村民走出彝寨架起"云梯"。

    1990年,乡党委和政府下决心恢复二坪村小学,可上下山异常危险,工资却只有100元,没有人愿意干。为恢复学校,乡上和村干部找到了彝族青年李桂林。 李桂林当初根本没想到二坪村的自然条件是如此的艰苦。当他看见人们光着脚披着羊皮,衣衫破烂,七八岁的孩子都光着屁股时,李桂林止不住泪流满面。从二坪村回来后,李桂林作出了重要决定——上“悬崖小学”当老师。1990年9月1日,维护一新的教室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寂静了10年的二坪村又回响起读书声。没有一间住房,没有一张床,李桂林就借住在村民家的茅屋里。晚上,他点燃一盏煤油灯,在一张破旧的木桌上备课、批改作业。 一年后,李桂林的妻子陆建芬也跟随李桂林来到二坪村小学,成为一名教师。她没有想到丈夫会在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教书。但是看到丈夫留在这里的决心,看到村民的贫穷、淳朴和缺少知识,她决定和丈夫一起留下来。 二坪村小学,又被称为“悬崖小学”,位于被当地人称为“只有猴子才爬得上去”的大山沟里。学校建在海拔2800多米山顶的一块平地上,有80个彝族学生,其中17个住在悬崖下的山腰上,要爬5道极其危险的天梯上学。 这17名学生,星期一爬山来到学校,星期五再下山,都靠李桂林夫妇接送。通往“悬崖小学”的天梯,总共40多米,遇到雨雪天,踩不稳就有可能滑下山崖。

    就是在这样极度危险、恶劣的环境下,二坪村小学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

    1996年6月,二坪村小学第一届学生毕业,成绩优异,在全县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这年李桂林被甘洛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教师,学校被苏雄区工委,乌史大桥乡党委、政府评为先进集体。

    2008年,二坪村小学已有7届毕业生,学生达189人。村里的年轻人告别了文盲的历史,开始走出大山。

    二坪由过去的"文盲村穷山村",现在成了"文化村"。昔日的荒凉到今天的精神巨变,与这两位老师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和谐对应的是矛盾。

    黄河许多支流在20世纪50、60年代水清鱼跃,而今却是河水浑浊、臭气熏天。日趋严重的黄河河水污染,导致民黄河生态系统严重破坏。50年代兰州市雁滩滩边遍布红柳、芦苇,栖息斑头雁、高原山鹑等十几种水鸟,如今这些鸟种已没有了综迹;60年代初,黄河甘肃段生长着花斑裸鲤、鲫鱼、赤眼鳟等40余种土著鱼,如今鱼类大大减少,有些已经绝迹。

    2004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上个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黄河上游的绝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了“排污河”。工业污染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包括COD(化学需氧量)、氨氮、重金属、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挥发酚等在内的大量污染物。

    2004年年初,黄河段包头遭遇空前严重的以挥发酚为代表的污染,挥发酚、氨氮等超标几倍到几十倍,造成这次黄河挥发酚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乌粱素海总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来自宁夏和包头。甘肃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现在每天仍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废水直排黄河,废水中铜、铅、锌、砷等重金属含量超出国家标准几十倍到上千倍。除工业污染外,生活污染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目前也呈现加重趋势,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同时,沿黄河的一些城市沿河乱堆、乱倒生活垃圾,加剧了黄河河段的污染。

    过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严重的造成人类和环境的不和谐。

    人们往往倾向于以一种静态眼光看待与享用“文明”,似乎“文明”只是近百年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社会面貌与成果,而对在此之前的人文传统、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不够、关注不多,甚至不屑一顾、漠然视之。近五十年来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表明,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社会实践,以上这种“唯现代文明独尊”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至少是不够全面的。实际上,包括“工业文明”、“全球化文明”在内的“现代文明”,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环,而非全部,更非唯一。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重新理解 “文明”这个概念才成为可能。

    其实,不妨重新回归到传统认识论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遗产中,不妨重新审视和认真研读那些中华民族原生态的“文明”理论,去寻找重新认识“文明”的途径与可能性。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在中国最早提出“文明”概念的《易经》上,就存有这种认识论途径与可能性。

    全面、充分、宽容地理解“文明”,以一种动态化的眼光、差异化的视角、历时性的角度加以全面考察与充分认识“文明”,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正是基于这种态度,我认为,《易经》中的古老智慧,仍将有助于现代人尤其是中国人去重新理解“文明”、“中华文明”,这种传统认识论观念结合现代思维方式所阐发和理解的中华文明体系,应当也必然独具特色、独具价值、独具魅力。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一心想“克己复礼”变无道为有道,那么怎样做呢?他在《易•文言》中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中说:‘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都是长期熏陶的结果。《周易》是儒家的经典,孔子晚年最喜欢易经,逢人便说:“加我数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著名学者胡适认为:“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经》。”

    中华轴心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必将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正如德国特里尔大学卜松山教授所指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带有中国特点的人与自然统一的思想,同样是一个具有世界性的思想,如果这个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尝试着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避免西方的一些重大失误,那么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中国,如果不偏离发展正道的话,也许将是我们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