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来自于佛教的词汇、成语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09-07 浏览量:923

    来自于佛教的词汇、成语

    1、世界

    我们经常说到的“世界”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佛法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世”为迁流义,属于时间的范畴。佛法认为,时间像流水一样,处于不断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再到未来,时间的存在形式为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界”则是对于方位的界定,属于空间的范畴。佛教对于宇宙的空间,有六方和十方之说。六方指东、西、南、北、上、下;十方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佛法中所说的世界,古人称之为宇宙。宇为空间,即东、西、南、北、上、下;宙为时间,即古往今来的变化过程。就其基本定义而言,与佛教关于世界的概念基本一致。

      

    2、恒河沙数

    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大智度论》卷七:“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超)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数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此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后来用以形容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顾自古及今,遭丧者恒河沙数,何以独示兆于是夜?”

    3、恍然大悟

    《观无量寿经》:“心生欢喜,叹未曾有,廓然大悟,得无生忍。”《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单蒙指教,豁然大悟。”后作“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完全明白了。

    4、千差万别

    “差别”与“平等”相对,本是佛教教义中的一个范畴。后禅宗将“差别”衍为“千差万别”,谓天地间的万物品类繁多,区别很大。如《景德传灯录·文遂》:“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意谓“千差万别”与“平等无异”是同一本体,“差别”即“平等”。庄子也说过:“以不平平之,其平也不平。”也写作“万别千差”。如《五灯会元:宝峰文禅师法嗣》:“四天之下,万别千差。一时明了,便能握金刚王宝剑,七纵八横,受用自在,岂不快哉!”俗语中多用之。如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而身心所从来,又有遗传、时代、周围、教育等等,尤其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5、森罗万象

    即纷然罗列在眼前的一切事物,指天地万物。森罗万象一词出于三国时译出的《法句经》:“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这两句经偈怎么理解呢?原来,森罗万象是“色”,即一切物质现象,而物质现象是刹那生灭、虚幻不实的。马祖道一禅师指出:“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五灯会元》卷三)所谓“一法”,即指能现森罗万象的“一心”而言。佛教主张“三界唯心”,反对“心外取法”。“森罗万象”也作“万象森罗”。如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

    6、雪中送炭

    比喻济人之急。语本唐德行禅师《四字经·甲乙》:“雪里送炭。”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此时若肯雪中送炭,真乃胜似锦上添花,争奈世情看冷暖,望着那一个救我来。”《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世情如纸,只有‘锦上添花’,谁肯‘雪中送炭’。”亦作“雪里送炭”。

    7、泥牛入海

    泥牛,即泥土所作之牛,俗称“春牛”。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立春前一日,官府用泥土做的春牛置于府前,至立春日绝早,用红绿鞭击之以迎春,并预示春耕之早晚。泥牛入海一词,乃源于《景德传灯录》卷八:“洞山(良介)又问:‘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五灯会元·元日禅师》说:“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消息。”后来用泥牛入海一词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8、随机应变

    “随机”一词最早见于佛典,如“随机说法利众生”(《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戒疏》卷一上)等。“机”皆指众生根机、根器、根性而言,以众生根机各别,必须随其根机,为彼说法,方能领解,各得其益。后多泛指随着时机或情况的变化,灵活应付。

    9、一知半解

    教外别传的禅宗主张超越经验的直接体认,谓之“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反对一味地依文解义,反对执著于琐碎的“知解”,斥为“一知二解”。如唐灵祐《沩山警策》说:“若向外得一知二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粪,比喻那些虚妄的“知解”。后人用“一知半解”谓所知甚少而理解肤浅。宋严羽说诗,好用禅语,其《沧浪诗话·诗辨》谓:“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鲁迅在谈到学外语时,也用了这个词。他指出:“学日本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不亚于学一种欧洲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