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德才兼备”与“才德兼备”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7-09-07 浏览量:2304

    “德才兼备”与“才德兼备”

    “德”决定着自身的品质、形象、威信,“才”,决定着一个人的能力、本领、水平。

     

    在德与才上,德是基础,才是条件;德是核心,才是关键;德是本质,才是属性。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才靠德来统帅,德是才的灵魂;服人者,以德服为上、以才服为中、以力服为下。“德乃才之帅,才乃德之辅;官乃德之人,人乃德之品”。德好才不好,干不成大事;才好德不好,小才干小坏事,大才干大坏事。话又说过来,没有才,德行再好,也办不成事,也就难以掌好权、执好政。也就是说,有德有才是精品,有才无德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危险品。正如群众所说:“清官无私,庸官无才,昏官无德,贪官无耻”,这话虽然有点片面、偏极,但也讲出了一定的道理。领导干部工作要创先、创新、创优,既要重德,又要重才,必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既是辩证法,又是唯物论。为此,在看人、选人、用人上,要选用“德行过关,本事过人,政绩过硬”的人。要善于用“广角镜”,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德才的内涵和标准,做到全面的谋人,谋人全面;要善于用“望远镜”,立足长远,看潜能,看发展,量才使用;要善于用“变焦镜”,在实践中验证德才,从动态的工作实践中去选人。从而认清、分清,哪些是德才兼备的良才、哪些是有德无才的庸才、哪些是有才无德的佞才、哪些是无德无才的废才。坚决反对那些当面讲人话,背后说“鬼话”的无德之人;那些“事成功归己、事败归罪他人”的缺德之人;那些“左右逢源、吹牛拍马”的失德之人。工作中,要支持求真务实的、亲近大公无私的、器重改革创新的、推荐年青有为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遏制跑官要官的、疏远弄虚作假的、冷淡平庸无为的、监督少廉寡耻的。唯有这样,才能得人心、聚人心、感召人心,真正做到思想上与党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步、前进上同策、发展上同力。

      

    北宋景德年间,两名才华超群的神童被地方官同时推荐给了朝廷。他俩一个叫晏殊,另一个叫做蔡伯俙。

    真宗皇帝听说国家出了这样奇异的人才,非常高兴,亲自召见神童,出题考试他俩的才学。若论才学,蔡伯俙与晏殊不相上下;若论品德,却大不一样。蔡伯俙有心要压倒晏殊,一看试题出得容易,立刻眉飞色舞地挥笔疾书。而晏殊见到这个试题恰是自己十天前在家里曾经做过的,就老老实实地对皇帝讲了,并请求另出一个更难的题目。这样一来,蔡伯俙抢先交了头卷。他暗暗笑话晏殊是一个小傻瓜。

    真宗皇帝对晏殊、蔡伯俙的答卷都很满意,便破例赐给他俩官职,留在朝廷里伴同皇太子读书。皇太子年纪也很小,性好嬉玩,不愿读书。晏殊总是苦口婆心地规劝他,惹得皇太子有些生厌。而蔡伯俙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迎合,处处讨皇太子的欢心。宫里的门槛很高,皇太子跨不过去,蔡伯俙就趴在地上,用脊背给他垫脚。

    有一次,真宗皇帝要检查皇太子的学业。皇太子做不出文章,要晏殊代做一篇。晏殊认为这是弄虚作假,高低不答应。蔡伯俙却谄媚地赶写了一篇文章,送给皇太子一字不漏地照抄。真宗皇帝发现文章不像皇太子做的,追问下来,晏殊如实禀告了。这下子更得罪了皇太子,他恶狠狠地指着晏殊的鼻子骂道:“我将来当了皇帝,要杀你的头!”晏殊毫无惧色地回答:“就是杀我的头,我也不说假话,不做假事。”

    后来,皇太子长大了。真宗皇帝死后由他继位,当了仁宗皇帝。蔡伯俙自以为和仁宗皇帝关系不错,这下子一定要做大官了,谁知仁宗皇帝却任命晏殊为宰相。蔡伯俙很不服气,去问仁宗皇帝。仁宗说:“当时我年幼不懂事,现在知道应该怎样来识别真正的人才。不错,你和晏殊都颇有才华,可是你为人不诚实,欠正派,让人放心不下。宰相身负国家重任,应该由晏殊这种德才兼备的人来担任。”

    故事告诉我们:人才并不难得,最难得的是德才兼备。古人把德育放在首位,有了这个基础后,才要求学习文化知识。所谓“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即先有了六种“德”以后,再去具备“才”。如果没受过这种教育,长大后虽有一点学问,可是做人很差劲,仍然会处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