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国学讲座之易经与和谐——第二讲  易经论人际和谐(五)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7-25 浏览量:2236

    国学讲座之易经与和谐

     

    第二讲  易经论人际和谐(五)

     

     

     

    五、处事之道,重点是“道”,各行其“道”是和谐的保证(1

    上期我们讲了为人之道要“仁”, “仁”是和谐的根本。为人处事本是一对孪生兄弟,是为人和处事的总称,包括了做人和做事的方面。道,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老子提出的“道”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和儒家的中道类似。是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从《汉书·艺文志》开始,《易经》一直被推举为群经之首,享有“大道之源”的美誉。存在于《易经》中的这个“大道”究竟是什么呢?《庄子》说:“《易》以道阴阳。”《易传》也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因此,阴阳就是《易经》所要阐发的大道。但阴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种物质力量和属性,而是处于对立统一关系之中的事物的两个方面。《易经》用阴阳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来说明宇宙运动的规律。《易经》六十四卦,每卦都是由阴爻( - - )和阳爻(—)构成的,卦爻的吉凶悔吝则是由阴阳的和谐状况来决定。阴阳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易经》思想的非常关键的两个概念。阴阳两个方面和谐平衡时,卦爻就吉利;阴阳两个方面不和谐、不平衡时,卦爻就不吉利;阴阳严重失和时,就会有“悔”、“吝”、“厉”、“咎”、“凶”发生。例如,比卦、泰卦、咸卦等,都是阴阳和谐吉利的卦;睽卦、否卦、损卦等,则是阴阳失和不利的卦。

    拿《比卦》来说,这一卦讲的是如何治天下的问题。《比》的反卦是《师》,《师》讲的是如何打天下的问题,所以《易传》说:“比乐师忧。”比的意思是比附、亲和,它讲的是人与人之间、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如何比附团结、和谐相处的道理。贯穿全卦的主旨就是:对内如果做到和睦亲善,就会吉利平安;对外若能做到和睦亲善,就会天下安宁。所以通常都会提到我们和领导的关系,跟领导的关系怎么讲,其实第一点,一定就是我们身居下位,不要对领导的工作、不要对领导的想法加以点评。有的时候很多人对自己领导的工作不满意,觉得领导考虑事情不够周全,觉得领导的角度不对,觉得领导的事情不照顾员工的利益,你之所以认为领导种种的不周全,你是站在谁的角度上来考虑的,你是站在自我的角度上来考虑的,而不是站在领导的位置上来考虑的,你没站在领导的那个位置上来考虑问题,你怎么知道他做得不对,你没站在领导的那个高度上来考虑问题,你怎么知道他考虑得不周全,再者,如果领导考虑的你认为周全,其实只不过是满足你的心意而已,未必能照顾到全局,所以当你在你属下的位置上,你要做的是就是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

     

     

     

    怎样去比附亲和呢?《比卦》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仁善。《比卦》认为比附亲和的首要条件是“元”,也就是“善”。《易传》认为“元”不是普通的善,而是众善之长,即所谓“元者,善之长也”。依照儒家的理解,一个人只有“内圣”以后,才能去从事“外王”的事业;“内圣”的程度越高,成就的事业自然就越大。帝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从理论上说当然也就是最富有元善之性的人,因此,《比卦》九五爻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比卦》以九五爻为卦主,该卦唯此一阳居尊,为上下所比附者也。《易经》以“天子不合围”喻九五之君的亲附光明和正大仁义之象。所谓“天子不合围”,指天子狩猎只是从三面围追禽兽,从而舍弃前奔的逃命者,只捕杀迎面而来的投网者,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之意。该爻以此立象,旨在警示君主应亲附百姓,仁爱万物,视百姓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二,信诚。《比卦》的初爻说,一个人怀有信诚,就不会有什么咎害(“有孚比之,无咎”)。充盈的诚信,会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吉祥(“有孚盈缶,终来有它”)。三国时期的易学家虞翻认为,统治者若怀有孚信之心,虽异域殊俗之人,也会来同他比附亲和。国与国之间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輗,小车无车軏,其何以行之哉?”与朋友交止于信,无信就不能交往,更谈不上比附亲和。正如晋人傅玄所说:“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基于此,宋代的哲学家程颐说:“孚信,比之本也。”“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诚信是人与人交往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离开了诚信,人与人就无法正常地进行交往。

    公元前359年,商鞅立法欲以诚信富国强兵。“南门立木”的典故由此上演:商鞅在南门立了一块三丈高的木头,告之谁把此木移到北门,奖赏十金。当时社会信用匮乏,众人以为游戏一场,无人当真。商鞅把赏金提到五十金,有人抱着试试的心理移木到北门,果得赏金。“北门移木”后,国家信用深深植根于社会,社会信用由此孕育发展,秦国遂政行令通。

    第三,心正。《比卦》的卦辞提出了比附亲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正”,而且是“永正”。《比卦》六二爻说:“比之自内,贞吉。”此爻以阴居内卦之中位,柔顺,中正,又与外卦九五阳刚相应。《易经》作者以此立象,意在说明比附亲和首先应注意群体内部的和睦团结,应恪守正道,发自内心;外部关系的协调也是一样。对外亲附时,也应坚持纯正的动机,如此而往,结果定然吉利。所以,《比卦》的六四爻曰:“外比之,贞吉。”所谓“贞吉”,就是说恪守正道是吉利的。《比卦》六四爻以阴居阴,是为当位得正,外比于九五之贤,故云:“贞吉。”可见,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要想保持稳定和谐的关系,就必须恪守“贞正”的原则。群体内部的比附亲和要坚持“正”的原则(“比之自内,贞吉”),群体外部的比附亲和也要坚持“正”的原则(“外比之,贞吉”),尤其是追随亲附比自己贤明高尚的人,更要有纯正的动机。只有心诚意正,恪守正道,才会实现群体内外的和睦相处与吉利平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