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国学讲座之易经与和谐——第一讲  品易经,话和谐(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7-25 浏览量:2552

     

    第一讲  品易经,话和谐(四)

     

    文/李计忠

     

     

     

    当今,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与融合、文明的碰撞与交辉。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进入追求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和谐文化已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分。

    所谓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由此可见,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崇尚和谐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同时和谐文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重要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武器和具体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呈现出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文化应该是紧密围绕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有没有和谐的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尺之一。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的阶级基础是否先进,而且在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是否先进。一个没有先进文化支撑的民族是注定要落后的民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文化。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就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经济建设是这个中心任务,和谐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服务这个中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努力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激昂向上的文化氛围,坚持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就要高举旗帜,把握方向。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言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全面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着力加强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取其精华,纳其优秀文化成果,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1、国家执政理念的基石: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源所在,是一个民族的智慧源泉。传统文化对现实的社会运行、政治理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就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对待未来的态度。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研究、弘扬与应用过程中曾走过不少弯路。重视批判,不重视继承,重视剔除糟粕,不重视精华吸收成为通病,结果对传统文化的保存、研究、弘扬、应用等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礼失而求诸野”,关于传统文化的许多工作,我们甚至一度落后于周边的民族,这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尊严维护、民族精华吸收等诸多工作都陷入被动。

    在执政规律和执政理念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于现实社会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传统文化于现实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党中央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研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弘扬,并相继提出并实施诸如夏商周断代工程、文明起源工程、清史编修工程等文化战略。这些文化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反映了国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也反映了国家执政理念正日渐走向客观、理智、成熟。五千年的文明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五千年的历史已经将我们整合一体,任何分解与分割均是徒劳。在西方思维日显无奈与弊端的同时,中华文明再次彰显了她的非凡智慧和迷人魅力。

    《周易》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源头。《周易》的内涵特别丰富,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周易》的思想极其精深,举凡天、地、人相辅相成之基本原理均有涉及。所以,了解传统文明不可不了解《周易》文化,继承传统智慧,也不可不继承《周易》智慧。包含周易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明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整体思维与和谐理念。现代文明的许多弊端很大程度都是因为缺乏整体思维与和谐理念。有鉴于此,党中央和国家先后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战略,提倡以整体的思维,以“和谐”的理念来重新审视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正是对易学留下的优秀精髓的精辟应用,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的体现。

    2、事业良效发展的动因:和谐事业

    科学发展观的内核实质是和谐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个人事业发展与整体思维指导下的和谐发展是基本一致的。崇尚和谐的思想是易学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比如,为政之道,祟尚的是“政通人和”、“内和而外安”;足国之道,讲究的是“百姓时和”;兴国之道,讲究的是“协和万邦”;用兵之道,讲究的是“内和而外威”,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生财之道,讲究的是“和气生财”;伦理之道,讲究的是君臣之和、将相之和、父子之和、兄弟之和;如此等等。

    “和谐”的精髓和灵魂要求我们在事业谋划时,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选择最能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在事业发展时,认识到社会大环境与群体及个人之间的联系,选择最能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具体到事业发展中,既要看到积极因素,也要认清消极影响;既要把握有利机遇,也要应付不利挑战;既要搞好同上司关系,也要搞好和下属关系;既要突出整体利益,也要关照局部利益。诸如此类都要从易学文化中吸取智慧,以整体的眼光来审时度势,以和谐的观念来解决问题,择吉避凶,趋利远害,使集体的事业能更上层楼,使个人的事业能水涨船高。

    易学文化所体现的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科学的观点是一致的。整体和谐是易学文化所体现的至高境界,在阴阳两仪、五行克生、八卦衍变、六十四卦的往复循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机整体下的各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并遵循事物螺旋前进之态势,矛盾发展之观点,整体与局部之均衡,相互联系之关系等基本规律。各部门在组织建设,制度保障,战略谋划,决策实施,利益分配等各方面要相生相克,如此方能规避风险,减少失误,抑制腐败,少走弯路,达到事业良性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3、人生成功经营的导师:和谐人生

    和谐人生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和谐社会、和谐单位的基础。易学文化中有不少人生和谐方面的内容,如邻里之道,讲究的是“和睦相处”;交际之道,讲究的是“礼之用,和为贵”;君子之道,讲究的是“和而不同”;齐家之道,讲究的是“家和万事兴”;夫妻之道,讲究的是“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养生之道,讲究的是和于天地之气的天人之和,以及“心宽体胖”的身心之和,所谓“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情感之道,讲究的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等等。虽然和谐人生涵盖面广,内涵丰富,观点不一,但是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人要与自然的和谐;二、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人的身心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最高境界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要求我们要善待自然、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认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工业疾病,均是没有遵循“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规律造成的。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最高境界是易经中所讲的“和而不同”。个人只有首先认清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位置,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才能以相应的行为做到“和而不同”。“和而不同”要求我们充分尊重社会当中存在的一些差异,要做到求同存异,以“和”的标准活动于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分享生命所赐的快乐。身心和谐的根本是身心健康问题,其最高境界是易经中所说的“生生不息”。“生生不息”要求我们以阴阳五行平衡的观点去对待生理和心理,要求我们的思想、行为都要符合整体和谐的规律,做到身健心康。心理上要时刻摆正自己是自然界某类生物之一的位置,生理上要遵循阴阳五行平衡的规律。现代社会高发的生理、心理疾病,其本质原因就在于身心不合。

    易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宝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生生不息”等思想为易学文化之精髓,只有在充分最尊重传统文化、充分吸收传统智慧的基础之上,才能成功经营美丽闪亮的和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