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国学讲座系列之《弟子规》全文解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6-07-25 浏览量:2545

    国学讲座系列之《弟子规》全文解释

     

    第二讲  弟子规全文及解释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一、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随着社会各界的广泛推广,中华传统文化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作为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最基础的经典代表,《弟子规》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学习对象辐射到男女老少。

    《弟子规》是道德教育的楷模和浓缩,是我们做人必须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总叙中,《弟子规》仅仅用了24个字,向我们简单明了地阐述了要想在社会上立足,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有用的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艺技能的道理。

    如何做人,而且要做好人,做有价值、有意义的人,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所追求的。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对这一理念,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做出了不同形式的诠释,当然也形成了我们今天风姿多彩的社会面貌,同样也带来了种种的社会弊端和日趋尖锐的普遍问题。社会上也不断涌现出大批有识之士作出各种精辟的论述和指导,然而最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有过苦闷,也有过迷惘。冷静思索,才发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智慧结晶。《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重视道德修养的精髓,首当被推上时代的前沿,成为我们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方针。

    (一)《弟子规》教我们如何做人

    那么《弟子规》教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呢?如何做呢?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关键。我们从总叙中所说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部分内容不难看出,前六部分是教做人,后一部分是教学习的。可见古人对道德的教育是何等重视。

    在做人方面,首先要做一个懂得尽孝道的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秉承父母而来。为了抚养我们长大成人,父母不知迎送了多少个斗转星移。我们不仅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更要用我们的赤子之心来回报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门一开,百善皆开。可见,孝是一个人立身、处事、成大业的起点。此外我们还要做到,和兄弟姐妹友爱相处,让父母宽心无忧,这也是孝心的另一体现。

    当我们外出学习、工作时要谨言慎行诚实守信,和周围的人如家人般友善相处,并亲近有道德的人,这样,我们自然身心愉悦,并且能不断成就美德。

    在完善做人的基础之上,有空余的时间,我们来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丰富我们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报效祖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才完成了真正意义的孝,也成就了我们的德行。这样推而广之,人人照做,家家如此,我们的人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岂不一片祥和。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理念。愿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用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点亮每个人的心,照亮世界每个角落!

    我们先看看“孝”字的结构:上是“老”下是“子”叫做“孝”,“孝”本身就带顺的意思,是子孙相传之意,“孙”的繁体字是子和系,系是丝做成的带,表的是传承,子子相传曰“孙”,就是子的传承、维系下来曰孙,“子”本身也代表传承,不仅从父母那儿得到了身体,得到了所谓的灵魂,还得到了家族式的教育和学识,中国人叫“家学”,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崽子会打洞,见其子而知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