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之声音能反映人的学识、修养和素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09 浏览量:2122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声音能反映人的学识、修养和素质

    原文“声与音不同。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秉风,止如拍琴,上上。‘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出而不返,荒郊牛鸣。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较

    声产生于发音器官启动之时,发音器官启动时可以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器官闭合之时,发音器官闭合时才能感觉到它

     

    声与音是有区别的。要想辨识声的优劣高下,必须先从人的喜怒哀乐着手。欣喜之声,如翠竹折断般清脆悦耳愤怒之声,如平地惊雷般豪壮强烈悲哀之声,如击破薄冰般破碎凄切欢乐之击,如疾风刮来之前飞舞的雪花般宁静洒脱。总之,均以清脆、飘逸为最悦耳之声。能发出雄壮高亢之声的人,其声若像钟声一样洪亮沉雄则高贵,若像锣声样浮泛无力则卑贱能发出温文尔雅之声的人,其声若像鸡鸣样清朗悠扬则高贵,若像蛙鸣样喧嚣空洞则卑贱。所发之声远远听去,刚健激越,而于近处听来,则温润悠扬,声起之时如乘风般洒脱自如,悦耳愉心,声止之时又如琴师抚琴,雍容自如,这乃是声中最佳者。俗语说的“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低声细语却含齿而不露”,这乃是声中之较佳者。所发之声像荒郊旷野中的孤牛之鸣,虚浮而无余韵或像夜深人静之时老鼠偷吃东西时的“咯咯吱吱”声一样,急切而不畅说话之时,一句紧接一句,急促且语无伦次或者口齿含糊不清,吞吞吐吐。这几种说话声,都属于市井之人的粗鄙俗陋之声,又怎配跟以上各种悦耳之声相提并论呢

    声与音不是简单地指人的发音器官作用于气而产生的声波,它能传达给我们很多信息。我们常常会遇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情况,由其声可知其人、知其情。《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见王熙凤段,可谓是相当精彩,王熙凤人还没进来,但其一声“我来晚了”,在众多屏声敛气的人群中格外突出,由此一句话,林黛玉已知来者何人。同时这一句大笑着说的话,也就把王熙凤在贾府中的显赫地位,受贾母的宠爱程度显露无遗。其实,声音的每一个音节都承载着人的喜怒哀乐等信息,它是人内心真实情绪的反应。人高兴之时,声音必然清脆愤怒之时,声音必然狂暴悲哀之时,声音必然凄切欢乐之时,其声音必然清婉。再者,同样是雄壮高亢的声音,鼓声与锣声却贵贱有别,同样是温文尔雅之声,雉鸣和蛙鸣也是有天壤之别。清朗悠扬与粗俗鄙贱两种声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素质,可以作为我们识别人才的一个重要参考。

    花言巧语,未必履行

    巧舌如簧的人,常常以花言巧语来迷惑别人,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识不透这些人的真实意图,偏听偏信,则会落入这些人设置的陷阱里。

    楚怀王轻信张仪而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张仪在外交上的成功是我们所熟知的,他和苏秦同以三寸不烂之舌著称于战国。

    秦国在威服东邻魏、韩之后,便进一步打出国门之外,大踏步东进。当时,除秦国以外,齐、楚两国也是大国。为了防患于秦国的吞并,齐、楚两国缔结了共同抗秦的盟约。显而易见,拆散这个同盟是秦国的当务之急。为此张仪建议秦王免掉自己的相国一职,秦惠王依计将张仪免相。于是,张仪于周赧王二年又假装委屈地跑到了楚国。

     

    当时的楚国,虽然地广兵多,但大而无实,尤其政治上极其腐败,守旧势力盘根错节,张仪早已认识到了楚国的衰弱。他一来到楚国,便用重财厚礼收买靳尚,使他感恩于己。靳尚受人之物,自然乐意效劳,极尽溢美之词向楚怀王推荐了张仪。楚怀王听说张仪声名赫赫,颇有韬略,特地把他安置在高级馆舍,并谦恭地问“先生辱临敝国,将有何见教”张仪先对楚怀王的招待深表谢意,继而对怀王的虚怀若谷恭维了一番,然后不胜惋惜地说“秦王派我前来,意在和贵国修好。很可惜,我来迟了。”楚怀王对秦国本来就望而生畏,万没想到秦王会主动派使者前来修好,不胜惊讶,忙问“怎么来迟了呢”张仪长叹一声道“大王不是已经和齐王结成同盟了吗”楚王一怔,沉吟半晌,说“楚国之所以和齐国结成同盟,无非是为了防范被人攻打而已。难道你不认为这种危险存在吗”张仪软中带硬地说“这种危险当然存在,而且由于楚国和齐国缔约结盟,这种危险就更大了。很明显,齐楚联盟是用来对付泰国的。秦王本想与天下诸侯交好,可一旦有人故意要与秦王为敌,秦王恐怕不会等闲视之。”张仪见楚怀王面露疑虑之色,继续说道齐王一向野心勃勃,欲与秦王争高下,他与大王联盟,无非是想利用大王而已。试想,如果秦、楚两国一旦交战,齐国会不惜损兵折将前来救援吗肯定不会。齐王巴不得秦、楚两败俱伤,他好坐收渔利,以图霸业。请大王想想,到那时候楚国的处境会怎样呢”楚怀王一时拿不定主意,试探着问“依先生之见呢”张仪说“其实,秦王和我最喜爱的是楚王,而最恨的是齐王。大王如果能闭关绝齐,废除盟约,我愿请秦王将商于之地六百里献给楚国,并使秦女做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结为兄弟之国。这样,楚国北弱齐国,西交强秦,可谓举而三利俱全。

    昏庸贪婪的楚怀王一听此言,顿时眉开眼笑,深恐夜长梦多,当即拍案而定“好,就照你的意见办!”楚国多有庸碌之臣,纷纷上前恭贺楚王。惟有谋臣陈轸满面愁容,忧心仲仲。他竭力规劝楚怀王道“秦国现今所以看重楚国,无非是有齐国结为外援。倘若闭关绝齐,楚必孤立。秦岂能爱而予之商于之地。一旦张仪骗楚,大王必再次结怨于秦国。此则一举而树东西两敌,后果将不堪设想。依臣之见,不如跟齐国假意断交而暗地合作,同时立即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如果秦国真的把商于之地交给我们,那时候再与齐国彻底断交也不迟:一旦是个骗局,我们也有备无患。”利令智昏的楚怀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断然道“请你不要再说了,你就等着我得到商于一带的六百里土地吧。”陈轸无奈,只有默默长叹。

    楚怀王惟恐张仪产生疑虑,从而失去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他给了张仪丰厚的馈赠,并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这个不速之客。并且当即宣布,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往来。然后,派将军逢丑父随张仪至秦,讨取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失足坠车,摔伤了脚,卧病不朝。直等了三个月,逢丑父仍未讨到土地。于是,逢丑父便投书秦王,申明前约。秦王说“如果真有前言,须待齐、楚绝交之后,才可践约。”逢丑父无奈,只好派人将消息转告楚怀王。怀王深恐绝齐不深,惹得秦国不满,便挑选了一位强悍的勇士,手持楚国符节,匆匆赶赴齐国去辱骂齐王。齐宜王见楚怀王如此背信弃义,而且派人骂上门来,不禁愤怒至极,于是,他决定报复楚国。不过,齐宜王非常清楚,光凭齐国的力量,不足以战胜楚国。尽管齐宣王极不情愿与秦国联盟,但目前只能走这条路了。他要抢在楚国前面,率先与秦国交好,并约秦国一同进攻楚国。张仪见大功告成,这才上朝理事,并对焦急万分的逢丑父说“你为什么还呆在这里,不去取土地呢”逢丑父莫名其妙“地在哪里”张仪故作诧异道“我有奉邑六里,不是答应献给楚王了吗”逢丑父闻之愕然,情知不妙,但仍据理力争道“我奉楚王之命,前来接管商于之地六百里,这可是您对我楚王的亲口承诺,言犹在耳,怎么短短三个月的工夫竟变成奉邑六里了呢"张仪坦然地微微一笑,道“那肯定是你的楚王听错了。我说的是我的封地六里。秦王的土地,别说是六百里,就是六十里,我也没有权力馈赠于他人呀!”

    逢丑父明知被欺,却已无可奈何,只得归报楚王。楚怀王正迷醉于扩大疆土六百里的美梦中,闻逢丑父空手而回,细说原委,怒不可遏,恨不能将张仪碎尸万段踏平秦国。盛怒之下,已失去理智,根本听不进陈轸“伐秦非计”的谏阻,命大将屈句率精兵十万,向秦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进攻。周赧王三年,楚、秦两国交战于丹阳。楚国与秦国刚一交战,齐国便从侧翼向楚国发动猛攻。秦齐两面夹击,楚国腹背受敌,死伤八万余人,楚将屈句被俘。秦国还趁机夺取了丹阳、汉中等地。怀王且羞且恼,又举倾国之师,复战于蓝田,结果又遭败绩。此时,韩、魏两国也趁火打劫,南袭楚国。连遭重创,楚国已无力再战,只好以割让两个城邑为妥协条件,忍气吞声地与秦国讲和。

    要想识破这些别有用心者的真实意图,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仔细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以防上当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