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之听声察人,可辨人之聪慧愚笨及贤能奸邪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07 浏览量:1697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听声察人,可辨人之聪慧愚笨及贤能奸邪

    原文“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

    声音始于丹田,在喉头声带处发出声响,在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转变成清浊不同的声音,最后由嘴唇发出来,这一切都与宫、商、角、、羽五音相配合。人的声音,犹如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也有清浊之分。其中清亮的声音轻而上扬,而浑浊的声音则会重而下坠。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各具特色,我们要把辨识的着重点放在其独具一格之处,不必强求一定要合于五音。只要能闻其声而知其人即可,并不一定非得见到这个人才能知道他究竟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考察人物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听声察人,以辨别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由于先天禀赋、后天修养、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差异,人与人的声音各不相同。气发丹田,如果丹田气流充沛,声音就沉雄厚重,韵致远响。由此可知其人身体健壮,能胜富贵。同时,丹田之气冲击声带而发出的声音洪亮悦耳,给人一种舒适之感,而发于喉,止于舌齿之间的声音,因其根基浅薄,给人一种虚弱衰颓之感,很显然是中气不足。但以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才能,不可避免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明宪宗就是以声取人的一个皇帝,他认为忠臣奏事往往朗朗而谈,而奸臣才声音低沉而险恶。他的这做法可苦了当时的兵部左侍郎李震李震这个人素患喉疾,声音沙哑,虽有才华,但因声音而久不得长迁。看来,作为选人者,在品评个人时,不要仅凭其声而断言其人,要多方面考察。

    耳大声洪,万世基业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个赫赫有名的盛世,“康乾盛世”就是其中的一一个,它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就是那位名贯古今、耳大声洪的康熙大帝。康熙帝即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这位政绩辉煌的大帝,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封建帝王中亲政时间最长的一位。

    现在的中国版图,就是在清朝康乾盛世时奠定的,我国的人口也是在那时突破一亿大关的。那时的中国不但是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数得上的泱泱大国。公元一六六年正月,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皇帝逝世于清宫养心殿。顺治遗诏中指定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新皇年号康熙。史称玄烨“天表奇,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徇齐天纵。

    康熙帝继位时年仅八岁,按照顺治帝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事。四辅臣中,鳌拜功高盖主,专横跋扈。他欺皇帝年幼,经常在康熙面前呵责朝臣,甚至大吼大叫地与幼帝争论不休,直到皇帝对他让步为止。他主张“率祖制,复旧章”,事事遵照太祖太宗时的办法处理,把顺治帝时的些改革措施一废除,朝廷积习日深,四辅臣中的索尼年迈早死,遏必隆依附追随鳌拜,唯有苏克萨哈敢于抵制鳌拜,但他直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公元一六六七年,康熙已经十四岁了,按照祖制,他可以亲政了。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的第六天,上疏请求隐退。苏克萨哈上疏的目的,一则表明鳌拜专横,自己不得不退二则试图以自己的隐退迫使鳌拜、遏必隆也相应辞职,交权归政。鳌拜自然明白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起,编造苏克萨哈背负先帝、藐视幼主等大罪二十四款,将其逮捕入狱,要处以极刑并诛灭全族。康熙得到奏报,坚持不允所请。鳌拜怎肯善罢甘休,他挥动拳头对皇帝无理,连续上奏好几天。

    康熙和他的祖母孝庄文太后怕鳌拜因为这件事狗急跳墙,造成国家的动乱,最后只能妥协,仅将磔刑改为绞刑,其他的一切处置措施,都照准了。冤杀苏克萨哈后,鳌拜的气焰更加嚣张。朝廷大臣虽更加不满,但慑于他的淫威,人人以求自保,没有人敢于碰硬。康熙皇帝年少有志,岂肯看到大权旁落,江山毁在自己的手里。康熙在祖母的指导下,开始了计除鳌拜的各种准备。康熙先是采用“欲擒故纵”的麻痹战术故意给鳌拜父子戴高帽,分别加封他们父子等公”、“二等公”的爵位,“太师”、“少师”的封号,使他们位极人臣,树大招风,更加孤立,甚至连鳌拜图谋不轨,都没有惊动他。有一次,鏊拜称病在家,玄烨便前去探视。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把匕首。鳌拜惊慌失措,玄烨却“毫不在意”地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但康熙心中更加明白,除掉这个恶魔,绝不可掉以轻心。

    当时皇宫的戍卫都被鳌拜控制了。于是,玄烨特选一批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以摔跤为名,另外组成一支可靠的卫队——善扑营。这些少年都是贵族子弟,每天和少年皇帝在一起练摔跤,武功越来越好,本领越来越大。鳌拜入宫,经常看到他们,以为是些小孩子把戏,久而久之,也就不以为然了。

    有一次,康熙皇帝得知鏊拜要进宫奏事,便把善扑营的少年卫士集合起来,对他们说“鳌拜作为先皇托付给我的辅臣,不以国事为重,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滥杀大臣,甚至胆敢加害于我。你们都是清楚的,为了祖宗社稷,必除此大患。”他见小侍卫们群情激昂,又说“你们虽然年纪轻轻,可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们除掉这个老家伙。但他武将出身,你们是怕他呢,还是听我的”侍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齐声呼喊“独畏皇上!”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像往常样大摇大摆跨进内宫的门槛,行至康熙近前,还没站稳脚,小侍卫看到皇帝发出的暗号,一哄而上,拳打脚踢,连拉带拽,将他打翻在地。鳌拜什么阵势都见过,却没见过这种对付他的场面,起初还以为是这群小孩子跟他闹着玩呢。他见到小皇帝那冷峻的面孔,和“给我拿下”的威严指,才明白过来,然而,已经晚了,他终于被擒拿归案了。康熙皇帝命康亲王主持审讯,议定鳌拜“欺君罔上”等罪行三十款。他虽罪不容诛,死有余辜,但康熙念其效力年久,军功显著,遂免其一死,他的死党则一网打尽。一个少年皇帝,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动一刀一枪,智除大权奸。朝野称赞,后人评论康熙的机智果断时说:“声色不动而除巨恶,信难能也。”从此,他逐步地将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得心应手地治理国家。

    康熙皇帝除掉拜后,又一个心结便是“三藩”问题。康熙皇帝感到三藩”的气焰日益嚣张,要想实行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非撒藩不可。康熙时刻都在寻找解决“三藩”问题的时机。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为由,主动申请撒落,“归老”。康熙抓住这个机会,立即批准。此举深深地震动了吴耿两人。他们已看出朝廷急欲撤藩的意向,惶惶不安。为消除朝廷的疑虑,先后被迫上章请。而吴三桂根本无意撒藩,毫无思想准备,而且心存侥幸,以为朝廷必“慰留”。不料,弄假成真,康熙朝纲独断,力排众议,同意撤藩。

    吴三桂始料不及,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吴三桂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耿精忠叛于闽,孙延龄叛于广西,四川巡抚罗森等叛于蜀,襄阳总兵杨来嘉叛于湖北,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西北为之动摇。河北总兵蔡禄父子策划于怀庆,以谋泄而未逞更有甚者,京师有杨起隆等数十人谋划攻占大内。京城内,数次起火,谣言四布,人心惶惶,争欲躲避。朝廷中有人主张以长江为界,分疆而治,向吴三桂求和。康熙采取了毫不妥协的立场。从一开始,他就迅速地作出反应,断然决定尚藩、耿藩停撤,削除吴三桂爵位,将其长子吴应逮捕,不久即下令处死,以寒吴三桂之心。同时,紧急调兵将,分据要律,积极防御,先守而后攻,以荆州为大本营,沿长江布防,阻挡吴军的正面进攻以山东兖州为适中之地,济南北以重兵驻杭州、南昌等地,全力挡住耿军攻势,防他与吴军合势。战争的进程表明,康熙的这战略是正确的,恰好击中了叛军的要害。

    康熙不失时机地布置战略大反攻。康熙二十年九月,三路大军会师于昆明城下,长数十里。一个月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粮食不继,人心惶惶,南门守将暗降清军,里应外合,昆明陷落。康熙在平叛过程中,为收揽人心和瓦解叛军的政治需要,一再颁发诏旨,阐明朝廷宽大为怀的政策。但当获得完全胜利之时,则改而采取严厉的手段,欲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同年十二月,以定“逆案”的名义,对那些已赦免的叛乱骨干分子重新处理。靖南王耿精忠被处以磔刑平南王尚之信以“逆罪”赐死。王辅臣在康熙召他进京的途中自尽而死。耿精忠的长子,尚可喜的一个弟弟同时被斩首处死,他们的部属凡属骨干分子皆处以死刑。其副将以上将吏都被调进京,逐个审查,分别惩处。至于其下军官和士卒,皆发遣东北边疆,充当站丁、驿卒,罚作苦役,其子孙世代不得为官。

    历时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连同其他反清抗清的力量也一并被消灭了。这就拔除了隐藏在统治集团中的敌对派别,消除了各种隐。康熙对吴三桂叛乱的铁血镇压,不仅是军事的,也是一次政治与思想的大扫荡。清王朝因祸得福,它通过这场波及全国祸结六省的内战,变得空前强大,建立了稳固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