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之须有多寡之分,须与眉毛相称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06 浏览量:1794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须有多寡之分,须与眉毛相称

    原文:“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多者,宜清、宜疏、宜缩、宜参差不齐少者,宜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卷如螺纹,聪明豁达长如解索,风流荣显劲如张戟,位高权重亮若银条,早登廊庙,皆宦途大器。紫须剑眉,声音洪壮蓬然虬乱,尝见耳后,配以神骨清奇,不千里封,亦十年拜相。他如辅须先长终不利’、‘人中不见一世穷'、‘鼻毛接须多滞晦’、‘短髭遮口饿终身’,此其显而可见者耳。”

     

    有的人胡须多,有的人胡须少。无论多少,胡须都宜与眉毛相匹配。胡须多的应该清秀流畅,疏爽明朗,不杂不乱且长短错落有致。胡须少的,就要润泽光亮,刚健挺直,气韵十足,并与眉毛、头发等相匹配。其胡须弯曲如螺丝一般之人必定聪明豁达,目光远大胡须细长如磨损的子一样到处是细之人虽风流倜傥,却无乱之意,将来必能名高位量其胡刚劲有力如一把张开的利戟之人必将手握重权,位极人臣其胡须清新明,如闪闪发光的银条之人年纪轻轻便官运亨通。以上这些皆是官场仕途上的大材大器之人。如果人的胡须是紫色,眉毛如利剑,声音洪亮粗壮或者胡须像虬那样蓬松劲挺,而且有时还长到耳朵后边去,这样的胡须,再配上一副清爽和英俊的骨骼与精神,即使封不了千里之,也能当十年的宰相。其他的胡须,如下巴和两腮先长出胡须,终究没有好处。人中没有胡须,则一辈子逃脱不了受苦受穷的厄运。鼻毛连接胡须,则不免命运多舛,前途黯然。短髭长得遮住了嘴,一辈子忍饥挨饿、缺衣少食等等。这些胡须的凶相,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就不必详细论述了。

    在古人心目中,胡须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古人常用“须眉”词来代称男子。胡须,有的人多些,有的少些,胡须的多少与须相的好坏并没有必然联系,但其不管多少,都必与眉毛相称。古代圣人追求“天人合”的境界,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当然人的面部各部分配也应协调,这也是符合审美的原则。如螺“长如解”、”张戟“亮若这四种都是上佳须相,有这些须相的人,不一定就能聪明豁达,权高位重,但至少可以说明他精力充沛、身体健康。反之和两腮先长出胡须中没有胡须,鼻毛连接胡须,短髭长得遮住了嘴等须相,因破坏了面部的和谐,很难给人留下一副好的印象,所以被人赏识的机会很少,即使是满腹经纶之人,也极易被埋没,所以这些被看做是胡须的凶相,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须眉过长,虎狼之心

    通过看一个人的外貌,就能辨其真伪,洞悉出其内心深处的玄机。但是,识人难,知人更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战国时的尉缭就这样的一个人。秦王政十七年,秦王政恼韩非之逝,欲怪罪于忌韩非之才的李斯。李斯不得已,忙荐治国奇才魏国大梁人尉缭秦王政闻尉缭之名,并未急于召见,而先去征求王翦的意见。王翦说:“尉缭者,确奇才也!他深通兵法,能文能武,不可多得,只是他人在魏国,大王何以得见

     

    秦王政说:“据李斯讲,尉缭现客居咸阳,要见他,马上就能见到。”王翦以手加额道:“真是天助秦也!大王,可速见尉缭,若失良机,彼为别国所用,必为秦之劲敌也!”“这不要紧。”秦王政说:“我拟一诏,将他唤来就是了。”“不可,万万不可!”王翦忙止住道:“尉缭其人,非比常人,以国宾之礼相请,仍恐其未必肯来,何敢再礼仪不周呢”“好,那咱们去请吧。”于是,秦王政和王翦一起,又唤来李斯,三人同去请尉缭。尉缭见秦王政,长揖不拜。

    秦王政置之上座,呼为先生,并问及天下之事。尉缭说:“今列国之于强秦,犹如郡县也,散则易尽,合则难攻。昔三晋合而智伯亡,五国合而王滑走。对此,大王不可再虑。”秦王政问:“欲使其散而不复合,有何良策”尉缭说:“今国家之计,皆决于豪臣,要利用豪臣,不过是多费些钱财而已。大王不必爱护府库所藏金银,如以其厚赂诸国豪臣,以乱其君臣,大不了只用三十万金,诸将尽归秦矣。”秦王政大悦,即封尉缭为上客,让他对自己废除一切君臣礼仪,有事求教,与之同吃同住。

    群臣皆惊,尉缭则不以为然,对秦王政仍一副不冷不热的样子。王早慕尉缭之名,今见尉缭的确谈吐不凡,处事不俗,便单独前去拜见。尉缭见王翦便说:“吾知君的来意,一为秦王,二为自己。吾观秦王此,他鼻梁过大过长,肩胛耸起,如豺狼胸中藏有虎狼之心,必残暴成性,刻薄寡恩,用着人的时,容易屈就于对方,用不着人的时,马上会反目为仇。而且列国争强,为了统一霸业,秦王完全可以屈尊纡贵,可一旦天下统一,遂其志愿,只怕天下之人,全都要成他的奴隶呢!知道了秦王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自然就知道你自己的处境和结局了。还是韩非说好,他将君王比作龙,说龙的喉头下有倒,不动倒鳞,君王便不会怪罪于你,否则,时时会有杀身之祸。所谓‘伴君如伴虎’,大约就是这个意思。”王翦心悦诚服地说:“说内心话,我根本不想触摸龙的倒鳞,可唯怕稍不小心碰上了它,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危险呢”尉缭说:“我方才不是说了,现今列国争强,为统一霸业,秦王完全可以屈尊贵。这就是说,在这种时,他需用你们这些打天下的人,斜说顺说都会依着你们,但却不必过分冲撞了他。天下愈近统一,他的倒鳞会愈来愈显,臣民们触动他倒鳞的可能性也就愈大。范蠡亦有名言:‘狡免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就是说,像你这种功盖群臣的功臣,其退隐的时间,必须选择在天下统一之前这最佳时机。而在此之前,你一样要注意没功的时,你必须争取建立功勋有功的时,你千万不要自负骄傲功劳过小的时,你必须争取建大功立大业功劳过于显赫的时,你必须急流勇退。只有这样,方保你能功成名就,且不触龙的倒鳞,使你能在种平静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尉缭一番说辞,王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跪而谢道:“今听先生的一片教诲,王翦胜读十年诗书。先生之言,铭刻于心,句句照办,永生不忘。”他这拜尉缭为师尉缭辞之,说:“君已为秦王之师,岂能再拜我为师。今秦王也欲拜我为师,君再师之,岂不是摸倒鳞’了

    醒悟,笑而不语,只是轻轻拍了拍自己的嘴巴,以示告之意。半响,才说:“先生乃神人也!”次日,尉缭及弟子们竟不而别,无音讯。秦王政闻报,命人四处寻找,但是没有一点消息。秦王政怒极,命将尉缭公馆的所有侍卫人员一律绑起,大小数百余人,说是找不见尉缭,便将他们一律处死。偏是这个时,尉缭不找而至,他笑对秦王政说:“我只不过是去渭河边上散了散步,大王你急什么呢我即使走了,其责任在我,与这些侍卫下人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我根本就未走。

    秦王政见说,忙让放了尉缭公馆的所有侍卫人员。他紧紧拉住尉缭的手说:“如果寡人有什么对不住你和弟子们的地方,你只管说,寡人只管改就是了,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寡人呢眼看扫平六国在望,统一天下不远,正是需要我们携手干一番事业的时,先生千万不能离开寡人啊!”王翦在旁,忙对秦王政说:“先生之才,强我十倍,何不将兵事政事皆予托之。”

    秦王政即拜尉缭为太尉,让其执掌全国军事,其弟子,均加封大夫之职。他又对天盟誓:“寡人与尉缭,生死与共,情同手足。将来如得天下,必与先生分享,如若不然,人神共诛。”这还不够,他即按尉缭计策,命从国库取金三十万斤,一次交给尉缭,让其实施统一六国的计划。饭后,秦王政又和王翦一起来找尉缭,共商统六国大计。尉缭说:“还是先听听王老将军的高见吧!”王翦推辞不过,遂说:“老夫斗胆班门弄斧,依老夫之见,破六国,当由近渐远,由弱到强,分兵攻之,各个击破。”

    尉缭接过话说:“此话,也符合我的意思。不过,也不一定将最强的国家放在最后,还有句‘擒龙擒首,打鸟打头'的俗话呢。依我之见,破六国宜先破韩,再攻赵魏,这三国在一条线上。灭掉韩赵魏,再平楚燕齐。”秦王依尉缭之计,逐一击破各个诸侯国。燕都蓟城攻破之后,王翦因征战劳累,身体有病,而关键他想起尉缭之语,便上表告老。秦王政见奏书,对群臣说:“太子丹之仇,寡人不能不报。然王翦确实老矣,必须以年轻勇武将军代之。王翦提及李信,他确是员年轻勇将,寡人欲用之。”于是,秦王政遗李

    信取代王翦,召王翦归,厚赠而使之回归乡里。王翦临行前,秦王政召而问之:“老将军,你走之后,大将军之职,谁人可委王翦:“王贲武、端和,可委之

    王政问:“李信如何?”王翦说:“臣对了解不,不好过多评说。”秦王政说:“将军力荐王贲而轻视李信,莫非有私岂不闻马服君及夫人劝赵王勿用赵括之说。”王翦说:“臣子贲与马服君括,完全是两个样子。赵括进言赵王,括与其父,大是不:括父为主将,所得赏赐,尽给军史受命之日,即宿于营,不问及家事,与卒同甘苦每事必与众将商议,从不自专。今括一日为将,东乡而朝,军吏莫敢仰视金帛,悉归私家。将岂能如此而关键是括虽幼读兵书,背得烂熟,但只死记硬背,不知其变,此为为将之大忌。而臣子贲之所为,颇有马服君之风,而臣教贲兵书,常教其应变之法。长平之战后,臣每每举例赵括,教贲切勿纸上谈兵。贲既为大将,实战中已熟知兵法之变。大约是臣之妄言,子贲之才,在臣之上矣!这些,大约只是臣管窥之见,大王还可听听大家的意见。今我初退,也不宜以贲为将,待观察许久,行则委以重任,不行则许以适宜之职。敬请大王明察,量才而用人!”秦王政叹曰:“知子莫如其父,知女莫如其母。老将军了解子王贲,可谓深矣。其实,寡人亲政多年,焉何不知大将王贲之才矣!以寡人之见,平六国之武功,将非你们王氏父子莫属矣!”

    尉缭观秦王之貌,便知其胸中藏有虎狼之心,必残暴成性,刻薄寡恩,用着人的时,容易屈就于对方,用不着人的时,马上会反目为仇。他告诚王为了统霸业,秦王完全可以屈尊纡贵,可一旦天下统,遂其志愿,您的处境就危险了。也正是因为王翦听从了他的劝告,最后才得以功成身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