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之时态有三,难定终身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02 浏览量:1503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时态有三,难定终身

    原文“时态有三,难定终身,前者恒态,又有时态。方有对谈,神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深险难近,不足与论情。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诋毁,卑庸可耻,不足与论事。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妇人之仁,不足与谈心。三者不必定人终身。反此以求,可以交天下士。

    前面所说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出现的情态,称之为“恒态"。此外,还有几种情态,是不经常出现的,称之为“时态”。交谈时神游他处之人对人毫无诚意众人言笑正欢,而在一旁漠然冷笑之人则冷漠寡情。这两种人城府极深,居心险恶,不能与之建立情感。别人所言未必得当,却在一旁连声附和之人,必胸无主见还未与人打交道却在背后诋毁对方之人,说话不负责任。这两种人卑鄙下流,庸俗可耻,不能与之合作共事。遇事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之人,优柔寡断遇到不值得动感情之事,却伤心落泪之人,缺乏理智。这两种人纯属“妇人之仁”,不能与之推心置腹。

    但以上三种情态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终身的命运。如果能够反以上三种人而求友,那么就几乎可以遍交天下名士了。恒态与时态是相互对照的一组概念,恒态指人的形体相貌、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等的各种形貌在恒定状态时的表现时态与恒态相对,它与人的社会属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我国的古人并没能提出恒态、时态的动静结合法,《冰鉴》一书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方有对谈,神乎他往”、“众方称言,此独冷笑”这两种情况与正常情态相悖不合常理,如若不是心有急事,多半是居心险恶之徒“言不必当,极口称是"、“未交此人,故意证毁”这两种人品格卑下,庸俗无聊“漫无可否,临事迟回”、“不甚关情,亦为堕泪”这两种人办事优柔寡,敏感脆弱,难以担当重任。但是人的气质、个性、能力并不是终身不变的,所以曾国藩最后说“三者不必定人终身”。

    灵活机动,委婉进谏

    古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历史上也不乏直言进谏而致龙颜大怒被处死的忠臣义士,因直而死然让人觉得悲壮,也能青史留名,但如果能像李时勉样,在欲速则不达的情况下,巧于变通,灵活机动地让君主纳谏,既保全了自己,又使国家臣民获利,岂不更好

     

    明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多以后,突然有人告发翰林院侍读李时勉,说他与先皇的死有关,这可让宣宗又惊又疑宣宗马上找来先帝旧臣、户部尚书夏原吉询问。夏原吉告诉宣宗,先帝仁宗临终前,确实对他讲过“李时勉在朝廷上羞辱我”的话,说完还勃然大怒,当天夜里就驾崩了。宣宗大为震怒,于是要杀掉这个无法无天的“逆贼”。

    李时勉真的是这么大逆不道吗其实不然。他是个正直的大臣,对朝廷片赤胆忠心,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不过性格刚烈,常常直言进谏,触怒了皇上。洪熙元年,他上疏朝政,使仁宗皇帝深为不满,将他召到宫中责问,李时勉坚持已见不肯屈服。仁宋一怒之下,命令侍卫武用金打他,打断了他的三根骨,差点儿命归黄泉。第二天又将他贬为交趾道御史,命令他每天审一个囚犯,议论一件事情。李时勉却不改其衷,仍三次上书议论朝政,又被捕囚禁在锦衣卫监狱中。这样,三番五次地怒皇帝,恐怕是仁宗临死也记恨他的原因吧起先,宜宗命令使者把李时勉来,说“朕要亲自审问,一定要杀掉他”,但不一会儿,又命令王指挥立即将他绑赴西市首,不用见人了。王指挥紫禁城端西旁门出去,而先前派出的使者已将李时捆着从城端东旁门进来,二人没有碰到。宣宗看李时勉被押解却没有丝毫惧色,气就不打一处来,便站在老远骂道“你死到临头还不知,真是顽固不化”见他器宇轩昂的样子,宣宗心里不免有些奇怪,难道他真的不怕死这样不明不白地处死一个大臣,是否有些过分于是,又带点试探的口气责问说“你一个小小的臣子,竟敢触怒先帝你上的奏疏是什么话赶快说出来。

    李时勉心中不禁暗喜,皇上可算想起要问问我了。他想此时不能再触怒皇上了,要想办法使皇上的怒气消解下来,才可以冷静地思考我的言行。这样,说不定能赦免我,当然也为皇上开一条言路,让大臣们不会因为敢于直谏就要杀头。这岂不是比枉死更有价值想到这里,他便叩头说“臣不敢妄加评议朝中大事,只是说,陛下居丧时不宜近嫔妃,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大臣。”宣宗听后,脸上的怒气稍有缓和。李时勉索性从容不迫地述说了奏书上提及的六件事情。宣宗又继续追问具体详情,李时勉故作为难地说“我很害怕,一时记不清了。”宣宗的怒气又消解了许多,轻声地说“朕明白,是一些难言之隐。那草稿在哪里能不能拿来让朕一阅”李时勉看皇帝好奇的样子,便用遗憾的口气回答说“烧掉了。”这一下,宣宗的怒气全无,只见他长长叹息一声,说“难为爱卿一片忠心,朕险些错杀了良臣”说着,连忙让侍卫给李时勉解下枷锁。

    李时勉看达到了目的,想不如趁热打铁,再多劝谏皇上几句,于是诚恳地说“陛下圣明,恕微臣之罪,以收天下谏官之心。望陛下今后,能广开言路,博采众议,近直臣而远小人,使我朝重现贞观之治。”宣宗欣然允诺,并立即赦免了他,使他官复原职。

    “伴君如伴虎”,此言一点不假,李时勉只因奏谏皇帝、尽一个言官的职责,就险些遭杀头之祸。但他面对宣宗不问是非就要处死他的行径,先是坦然处之,不作徒然的辩解,等宣宗欲问他气死先帝之罪时,巧言答对,既回避了敏感问题,又平息了皇帝的怒火。这样,才逼使宣宗能理智地思考问题,达到劝诫皇帝和保全自己的双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