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浏览老版本数据!请进入新版本浏览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之躯体七尺为限,形貌须凭两仪而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0-10-23 浏览量:1761

     经典观相二十五则躯体七尺为限,形貌须凭两仪而论

    原文:“容以七尺为期,貌合两仪而论。胸腹手足,实接五行耳目口鼻,全通四气。相顾相称,则福生如背如凑,则林林总总,不足论也。

    看人形容姿态应以七尺躯体为限度,观人面貌颜容须凭双眼而断。人的胸、腹、手、足与五行金、木、水、火、土相互关联,且具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和四时之气——春、夏、秋、冬相互贯通,也具有它们的某种属性和特征。人体的各个部位若是搭配得协调对称,那么就会为人带来福分而如果相互背离或彼此拥挤,致使相貌显得乱七八糟,支离松散,其命运就可能不值一提了。

     

    容和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容是指人的整个身体及其表现出来的情态貌是指天中到地阁之间的整个脸部。古代圣人以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自然和谐为美,人体“三停”要平等而匀称。三停即人身体的上下三个部分。上停是指头中停是指从的部分,下停是指从腰至足的部分。若上、中、下三停之长短不称者,必不长寿三停平等相称,胸腹手足互相极配,耳口体相互照应,才符合自然之理,表明身体健康、才能不凡。若身体各部分生硬,不协调,则命相自然不佳。

    形貌奇特伟岸,威严如神仙

    提起吴三桂,人们脑海中马上会想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进而对他嗤之以鼻,殊不知此前“状貌奇伟,尊严若神”的吴三桂也是一位猛将。

    吴三桂,字长白,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将门之家。在他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尝试对他进行骑射训练,随着年龄的增长,训练也逐年严格。这种训练,如同做功课一样,每天手不离箭,身不离鞍。父亲善养马,对马匹的选择和骑术都能给他以指导。吴三桂小时候,聪明超群。他学习很用心,也颇刻苦,骑射进步很快。还有舅父祖大寿对他也很关心,不时地加以指教。他经常出入军营,很喜欢军队的战斗生活,立志将来定要当一名军官。

     

    从山海关至宁远以东,抵锦州,北面一望丘陵、山岭,绵延不绝,林木繁茂,有许多飞禽走兽,虎、豹、野猪等猛兽,无时不出没林中深处。行猎是当地猎户的衣食之源,而对于达官贵人来说,却是一种消遣。吴三桂的父兄每于闲暇之时,便携家丁进山打。吴三桂能独立骑马时,便跟随父左右,骑逐山林之中大点就自带家丁,独山林,与禽兽周旋,每次都有收获。这种带有军事味道的”生活习惯,培养了他勇敢、不艰险、足多谋的思想性格。他掌握的骑射技能,后来都远远超过了他的哥哥、弟弟。他演习过各种兵器,最喜欢使大刀,练得很有功夫。从此,这柄大刀就成了他在未来的岁月中南征北战的制胜武器。练武造就了吴三桂强健的体魄,这为他以后能在千军万马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了条件。

    吴三桂中武举后,取得了在军中任职的资格,开始了军事生涯。《庭闻录》的作者刘健说他“自少为边将”,他的老师陈邦选也说“总爷(指三桂)少年悬印”,指的就是这个时候。吴三桂初任军职,就在舅父手下任中军官。这是个低级军官,是吴三桂走向将帅的起点。他在舅父祖大寿的指挥下,参加了对后金的战争。很快,他崭露头角,日益显示出悍将的素质。

    吴三桂十七岁那年的冬天,正是崇祯二年,皇太极发动了奇袭北京的战役。他亲率五六万大军,避开明朝构筑的宁(远)(州)防线,绕道内蒙地区,从大安口、龙井关等处突入长城,直趋北京,给明朝以猝不及防的打击。不幸的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入狱。祖大寿惊恐万状,携吴襄父子及辽兵万五千人自北京仓皇撤军,急返宁远,以图自保。崇祯听从大学士孙承宗的建议,赶快派人安抚。使者疾驰至山海关才赶上祖大寿,当众宣谕朝廷慰劳之意,声明只逮治袁崇焕人,与众将无涉。辽兵得到朝廷宽大,人心才安定下来。

    十八岁那年的正月,祖大寿奉命与孙承宗分驻三营、丰润之间,互相“联络”。祖大寿又命令所属部队分驻雷亭、黎、抚宁、石门、台头营、燕河营诸城,以堵后金兵归路。然而,后金兵“潜师饱飚”,行动非常诡秘,明官军常常捕足不到它的任何消息。为摸清后金兵的去向,他常派出多达三百多人的“侦骑远探”。二月,祖大寿率部出长城。北进至建。该城周围多山,丘陵连绵,其西北面与内蒙喀喇沁等部相接。皇太极绕道内蒙入头和北返,建昌是他必经之地。明兵集结于此,企图截后金兵归路吴襄携带吴三桂随征,不离大寿左右。那时吴三桂年龄还小,在军中不担负具体军务,父父对他很喜爱,不愿让他做任何冒险的事,让他随军是想训练他,使他增长见识。父亲已是一员参将,常受派,执行任务。可是,有一次发生了意外情况。天,吴襄率数百人出城侦察,突然与数万后金兵遭遇,后金将领没有把这几百明兵放在眼里,实行围而不攻的战术,迫其投降。吴襄不愿意投降,只想突围摆脱险境。他与部下急奔,后金兵就急围,缓奔就缓围。直至近城处,吴襄仍无法摆脱后金兵的围困。祖大寿凭城楼远望,知后金兵势大,明兵出击,如以卵击石,倘遭全军覆没,丢失城池,将犯不赦之罪。他不能救吴襄只好听天由命了。

    吴三桂见父亲被围,心急如焚,便跪在舅父面前,请求发兵,为父亲解围。祖大寿以双方兵力悬殊太大,不敢出战,说:“我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将安归!”吴三桂请求再三,大寿就是不答应。最后,吴三桂痛哭流涕地说:“总爷不肯发兵,儿请率家丁以死相救。”祖大寿似应非应地“嗯了一声。他以为吴三桂必不能救,但吴三桂马上应道:“遵令!”起身来,转下了城楼,率家丁二十人,出城救父。祖大寿心情盾,也没严加止,由他去吧!

    吴三桂左右各置一将领,自己居中,分十八人为两翼冲阵。后金兵见明兵极少,但轻易出战,很是怀疑,便闪开一个阵口,将三桂二十人裹入阵中。吴三桂入阵,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向后金兵展开了冲杀,连续射出两箭,后金兵应弦而倒。后金一员将官拥纛旗向他冲来。吴三桂迅即搭箭,用尽气力,一箭射中,这员将官从马上跌落下来。三桂急驰近前,下马割取首级。不料此人受重伤未死,他眼看吴三桂举刀之际,说时迟,那时快,抽出随身携带的短刀,奋力跃起,照准吴三桂面部刺来,吴三桂猝不及防,被一刀砍中他的鼻梁,顿时血流如注。他顾不得伤口,手起刀落。将这个将官的头砍了下来,并疾速起死者扔在地上的红旗撕下一块,胡乱地把鼻子裹了起来,飞身上马,呐喊着冲杀。寻到了父亲,大呼:随我来!”数百名明兵擂鼓助威。城上城下,阵里阵外,喊杀声、战鼓声响成一片,似有千军万马奔腾之势。

    后金兵始终怀疑明兵以少冲阵,可能是诱敌之术,也不敢用力堵。加之吴三桂冲锋在前,来势凶猛,锐不可当,他与数百名明兵冲到哪里,哪里就纷纷闪开。于是,吴三桂带领明兵冲围而出。后金兵怕中诱兵之计,并不敢追赶,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小队明兵飞速远去。

    吴三桂疾驰至城下,祖大寿已亲自出城迎接,看到他血流满面,不禁发出赞叹:“好样的,贤甥!"吴三桂下马,向祖大寿跪拜,忍不住哭了起来,吴襄站在旁边,痛楚地说:“要不是我儿舍命相救,我们再也不能见面了!”祖大寿抚摸着吴三桂的肩背,爱抚地说:“儿不要忧虑不富贵,我马上题请超擢!”关宁援兵太监高起潜是吴三桂的义父,他得到吴三桂救父出围的消息,大喜,说:“真是我的儿子啊!”

    吴三桂的地位和名望的显著变化,大约就是以此次闯围救父为转机的。他的这一壮举,被人们以“忠孝”之名而传颂着“娴于骑射”的高超技能,他那“勇而敢战”的无畏精神,他“深鸷多谋”的韬略,都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和重视。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吴三桂时来运转,步步晋升。吴三桂二十岁的时候,正好是崇祯五年,已升为游击将军。虽说这个职位还不算高,但已进入将军的行列。在古代的习俗中,这个年龄已视为成年,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身体长成,思想敏锐,精力旺盛,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二十岁的吴三桂,比一般青年更引人注目:大耳垂,高鼻梁,脸色富有光泽,双眼睛炯炯有神,视顾盼,尊严若神。他的身材不算高,虽不魁伟,但“膂力过人”,凡见过他的人都会用“美人丰姿”、“状貌奇伟”来赞美他,大概并非虚语,亦非媚人之辞。